官方微信公众平台

读书的成本,确实太高了


发布时间:2018-09-12
读书的成本,确实太高了

题图:2010年,上海图书馆。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余晟以为(yurii-says),作者:余晟。


我之前写过不少关于读书的文章,但是从读者反馈来看,如何读书最快、最有效率、最有效果,似乎始终是值得讨论的话题。


这也难怪,我们从小“读书”读到大,听过的教诲大多是“好好读书”、“认真读书”,就是没有“怎样读书”。所以小时候尽管遇到过很多次“会读书”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也只能对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干瞪眼。


现在我已经明白,“会读书”这回事真不是天赋,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锻炼掌握的本事。但是,为什么还有很多人问我“怎样读书效率高”,“怎样读书比较快”之类的问题呢?我反复思考,无论是按照天赋还是潜力,他们似乎都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。


我想来想去,结论只有一个:读书的成本确实很高。高到许多本来不应该对读书有问题的人,都舍不得花那么大代价去读书,所以才会有这些问题。你可以仔细去看看,愿意花时间读书的人,一般不那么纠结于“怎样读书效率高”。“怎样读书效率高”背后的潜台词往往是这样:我怎样读书,才能“少投入,多获益”呢。


“少投入,多获益”本身是没错的,但“少”有“少”的分寸,起码你要接受读书是一项成本高昂的活动,愿意承受代价,有一定量的基础投入。别着急现在就一口咬定“我承担得起”,下面从三方面列举了读书的成本,看完再掂量掂量不迟。


第一,读书要花钱


“书价都这么贵了”,这是许多人的感叹,也是许多人不读书的理由——“不读书”或许并非那么直接,而是变成“去找电子版”或者“去借”,久而久之,就给忘记了,总之是没读。


最近几年书价涨了好多,许多人都说买不起买不起了。确实,一本三四百页的书,以前通常在二三十块钱,现在动不动五六十块,七八十甚至超过一百块的书也随处可见。跟以前比,价格翻一番是起码的。


但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花费,一顿饭几十块钱,一场电影几十块钱,郁闷了于是去爆买花上几百上千块钱,似乎也很常见。相比之下,一本书几十块钱的书实在不算贵。之所以觉得“贵”,大概是潜意识里被之前太便宜的书价给“锚定”了。


我一度也觉得书很贵,但我现在已经不太在乎书价了,对什么书有兴趣,能买到就买,不在乎价格。这并不是因为我“有钱”,而是因为我在“敞开爆买”一段时间之后发现,书再贵也花不了多少钱。


吃顿饭、看场电影,钱花完了都没啥负担。买几本书回来,不看还占不少地方呢。如果房子是租的,搬家时就更麻烦,所以根本不敢买太多书。再者说,看书看得再快,只要不是靠看书吃饭,一个月能看个四五本就很了不起了。就算几十块钱一本书,四五本书才多少钱?


现在大陆书价上涨,“顺带”让以前高不可攀的港台图书、英文图书都显得亲民了。港台图书每本接近一百块,英文书一两百块,似乎都不难接受了。也不要认为这很贵,实话说,三四百页的英文图书,我得看个把月呢。这样一算,单价上去了,总价却是降低了的。


更何况,现在许多书都有电子版,我就常备Kindle,每天早上必刷亚马逊中国的“今日特价书”,我的Kindle里超过八成的书都是“今日特价”买到的。据我观察,新书上市往往会做一天特价,卖了一段时间之后(大概判断不会严重影响纸书销售了)又会做一天特价。把握这两个时间,可以搂到不少好书——对了,我平均一个月在Kindle上花200元左右,也不算多吧。淘宝上不时会有Kindle读书卡出现,相当于书价还可以打七折八折,更实惠了。


按照我的经验,读书确实很花钱。但是如果你能克制“囤积”的欲望,如果你能摆脱“买了书就等于增长了知识”的幻想,如果你能保持自己挑书的眼光,那就别省钱,看上哪本买哪本。只不过要记得,买了就要看,起码一大半的书是买了应当看的。坚持一个月,看看你能花掉多少钱?


第二,读书要花时间


许多现代人都知道,时间就是金钱,时间比金钱更宝贵。一本书买来就要几十块钱,还要抽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来读完,付出更多了。所以,要么囤积起来自欺其然地说“反正已经买了,以后慢慢看”,要么干脆连买也懒得买了,因为花不起那时间。


这种说法看起来挺有道理,现代人生活确实很忙。但是转过头去,你又听到无数人说:抖音太好玩了,一刷根本停不下来,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…… 同事聊天,说“昨晚刷抖音刷了三小时”似乎很正常,“昨晚看了两小时书”就惊为异类。看来,大家不是“没时间”读书,而是“没时间读书”。


读书确实很花时间,与抖音那种“饲料供养”不同,读书要求你主动吸收,就更需要花时间进入状态,花时间沉浸其中,花时间思考。看抖音三小时的疲劳程度,可能还比不上认真看书一小时的疲劳程度,从这个意义上说,花时间读书确实更难得。所以,我通常把读书的时间分两类:固定时间和碎片时间。


固定时间读书,就把读书当成每天的例行功课,抽出固定的时间段来读书。现在大家都很忙,我一般选择早晚的时间来读书。早上六点醒来读半个小时左右,晚上如果小朋友睡得早,十点半到十一点半还可以看会儿书。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很麻烦,但坚持一段时间,习惯成自然,就不会觉得别扭了。做不到反而不自在——睡觉之前回顾一整天,工作之外似乎再无收获,心里挺不踏实。


碎片时间读书,是应对“生活碎片化”的好办法。我有两台Kindle,一台Oasis 2在家,一台PaperWhite 3随身带着。如今绝大多数人在地铁里、公交车上都在刷手机,我留意过大家的手机屏幕,大多是在看微博、微信朋友圈、抖音之类,换句话说,其实没什么“正事”,只是消磨时间。这些时间我都会用来看书,尤其是看不需要太多严肃思考,又可以迅速进入状态的书。


最近我看完了扶霞写的《鱼翅与花椒》(同时强烈推荐这本书),就是属于那种“随便看几段就可以找到感觉”的书,很适合碎片化阅读。以前我办事排队总觉得心烦,因为无所事事,又浪费了时间,现在拿着Kindle就安心了很多,上次去体检发现人不少,结果体检完,一本小书也看完了。


第三,读书要多与人交流


读书当然很好,但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“读死书、死读书”、“两脚书橱”之类的说法——读书多了,并不必然是好事。为什么会出现“读死书,死读书”、“两脚书橱”之类的说法呢?我认为,原因在于读书时纯粹是单向吸收,缺少交流。
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读完书记住了一些道理,兴冲冲和人一说,结果被人驳得体无完肤;遇到一本好书,兴冲冲读完,和人一说,才发现这本书的观点早已过时;遇到一本好书,用心读完,与别人聊起,才发现人家同样看完这本书,但人家记住的是更有价值的点,收获比自己大得多……


以上场景固然让人沮丧难堪,但反过来想想,如果只是简单读完,而不和人交流,避免难堪的代价就是:自己把错误观点当成了宝贝,把过时的书当成了宝贝,把不重要的内容当成了宝贝…… 两相比较,与其错认了宝贝,拿芝麻当令箭过一辈子,还是丢点面子、让人指正更好点。


当然有人会说孤独,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,如何交流?其实这不是问题,如今网络已经这么发达了,只要你愿意花时间,肯定可以找到共同感兴趣的朋友。或者,你也可以像我这样写公众号,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共享出来嘛。读者当然不会一味说好,有弹有赞才是常态。但每一条不同的意见和建议,都意味着你能从已经读过的书里发现一种新的可能,或者展开一条新的触角,伸向未知的世界。这样的好事,何乐而不为呢?


而且,读完书与人交流还有现实的好处。据我的经验,如果你买一本书,认真读完,然后写一篇公众号文章,所得的赞赏多半可以再买几本书。前一段我在亚马逊中国花140元买了本硬皮版(只有这个版本)的《Nerver Lost Again》,把前半本书的内容浓缩在《Keyhole,Google Maps前传》里,第一天的赞赏就已经超过书价的三倍了。


在虎嗅的转载下面还有人留言问:上哪去找这些资源?估计我的答案要让这位读者失望了。我英文阅读其实不快,充其量一个月也只能看一两本这样的书,所以遇到这种书,与其满世界寻找资源,还要接受各种内容和格式错误,反而不如直接上亚马逊买:中亚买纸质,美亚买Kindle,都方便得很。


如果一个人能坚持每个月买价值150块钱的(正经)书,读完价值100块的书,为价值50块的书和朋友讨论或者写读书笔记,如此坚持一年,“有意思水平”的增量,绝对远远大于简单配上个几千块包包。


本文转载于虎嗅网  本文作者:余晟以为© 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262418.html

  • 专注于服务电商领域

  • 资深电商服务专家

  • 一对一专属会员经理

  • 365万用户诚意推荐

业务QQ:1014905292

业务电话:13053758877

客服电话:400-032-5039

服务时间:08:00 — 18:00

扫一扫了解详情

All Rights Reserved © 2014-2019 鲁ICP备14000487号-4 山东远之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|

鲁公网安备 37081102000368号